发生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事故,同样也是因为研究人员使用未经严格验证灭活的SARS病毒在普通实验室进行实验,造成人员感染。
“任何实验室注意安全都是必须的,不单单是化学、生物,放射性、工程类等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根据不同需求,各自都要有一套管理办法。”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通风柜主任余刚对《科学时报》记者说。以清华环境系为例,在实验中如需使用危险性物质,必须由系里的负责人签字才能到专门的存放处领取,还要标明用量多少。这些危险物品都在集中的地方保存。
“我们现在也在开展这样一项工作,研究生在论文实验室台桌开题之前,会有一个安全教育的环节,这个环节不通过,就不能做论文。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一定要有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通过试题和现场教学等手段,逐步把实验室安全体系建立起来。”余刚说。都培双也相当赞同余刚的这种观点,“我在美国的实验室也从事过艾滋病研究,回国之后,看到国内的实验室建设得很好,在设施上与发达国家基本没有差别,有的甚至还更标准、更漂亮。”
但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实验室安全水平之所以受人质疑,必然有其原因。“因为在美国,实验室操作规程执行得非常标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证书,这个证书是通过培训获得的,要想操作实验,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这是最关键的。”都培双说。以都培双本人为例,当时在美国,实验室要求他去相关部门学习一天,进行8个小时的培训,包括课堂讲学和实际操作。“合格之后给我发了证书,我才可以进入实验室工作。”专家们普遍反映,这样的证书制度,国内还没有大范围采用,只是个别研究院所和高校有各自的安全培训过程。
实际上,目前很多科研单位的一线科研人员主要由硕士、博士、博士后和技术员组成,他们是各种生物化学实验的主要完成者,但他们的安全防护知识却往往局限于来自实验室管理者的简单传授和自身操作实践。他们往往对技术环节比较精通,但对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和应该承担的安全责任大多意识淡漠。
国外有研发机构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有专门从事实验室管理的员工,一个员工可以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几十年。区别也就在这里。在我国很多实验室里,看到的都是教授、研究生,看不到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我们系以前也是如此,靠研究生、高年级的博士生来兼做实验室管理,但经验积累得差不多了,他们也该毕业了,新来的学生又要从头学起,始终不是良性循环。此外,日本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也有可借鉴的地方。比如在试剂的管理上,国内很多研究生初次做实验各种试剂一次买很多,之后却发现没有用,就堆在旁边,一方面是浪费,另一方面也成为管理上的负担,置还要花很多钱。而日本可以做到各类试剂的统一管理,需要什么上电脑查一下,就能知道哪个实验室已经有了,用多少去取多少就行。